董云鹏,1967年10月生,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省部共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陕西省构造年代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秦岭研究院执行院长,加拿大Western University客座研究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尤其是聚焦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造山带构造与盆地耦合、深部过程及其浅表构造地貌响应等。近年来,瞄准全球Rodinia和Pangea 超大陆聚散过程与动力学机制,立足于中央造山系(秦岭-昆仑-祁连),研究东亚多陆块复杂拼接过程、小陆块拼合、增生机制等大陆动力学关键科学问题,厘定造山带深部地质过程及其对浅表构造地貌的控制,进而探讨区域构造地貌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以秦岭、昆仑、祁连、天山造山带为研究基地,进行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联合攻关,并与国外典型造山带进行对比,在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昆仑造山带的相互关系;古亚洲与古特提斯构造域的转换关系;中央造山带构造格局、演化过程与动力学及其对中国大陆形成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业绩:1)提出10亿年发生于华北南缘的北秦岭格林威尔拼贴事件,2)厘定了扬子北缘新元古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3)建立了秦岭造山带精细构造演化过程,创新性地提出了秦岭早古生代洋/陆俯冲、晚古生代陆/陆俯冲两阶段造山模型,4)恢复了东昆仑造山带沟-弧-盆构造体系,以及昆南带早古生代-印支期长期俯冲增生过程,5)重建了中央造山系多陆块拼合过程与东亚大陆形成,6)探讨了 “十字构造带”(中央造山系和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中国大陆地质地理、气候环境、水文生态等的控制作用。
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5项;主持或承担其它科研项目20余项,在《Earth-Science Reviews》《Tectonics》《Tectonophysics》《Precambrian Research》《Lithos》《Gondwana Research》《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共2项,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